土豆阅读>历史小说>复山河>第四百五十三章、失败的亲征
  “胡闹!”

  “敌军是骑兵,我们若是此时撤退,岂不是给敌人提供机会。

  稍有不慎,撤退就会变成大溃败!

  臣提议,立即发布勤王诏书,令天下兵马来援。”

  兵部尚书罗文博当即驳斥道。

  撤退是技术活,尤其是在平原地区,大军放弃营寨很容易被敌人骑兵有机可趁。

  历史上有太多在撤退途中溃败的案例,能够顶着敌人骑兵压力平安撤退的,反倒是凤毛麟角。

  “罗尚书,我看你的脑子是进水了。

  军中有多少存粮,你的心里没有逼数么!

  还号召勤王大军,简直就是搞笑。

  大虞的兵马在什么地方,难道你这位兵部尚书不知道。

  敌人这次南下,出动的兵力超过三十万。

  附近的部队,就算想过来,也要敌人答应才行。

  我们撤离有风险,其他部队过来,同样存在风险。

  除了一线的部队外,国朝仅剩的精锐远在两广安南。

  不等汉水侯收到消息,我们就被困死饿死在了原地,援军过来连给大家收尸都赶不上。

  对了,还有辽东镇,他们距离我们倒是不远。

  如果肯出兵的话,应该能赶得上!”

  威远侯当即嘲讽道。

  撤退存在风险,他自然是知道的。

  可有风险,不等于方案是错的。

  军中一共就二十天的粮草,不趁着敌军兵力不多赶紧撤离,后续敌人增了兵,想撤都走不了。

  如果不是有皇帝在军中,他真想冒险和北虏干一仗。

  十万大军对战两万骑兵,除了追不上敌军外,实际上并不需要惧怕敌军。

  大冷的天,北虏一样要安营扎寨取暖。

  骑兵可以灵活移动,但营寨挪动、后勤物资转运需要时间。

  机动性再高,也是要吃饭生火的。

  敌军要围困他们,就不可能把营地放太远,否则包围圈太大,根本兼顾不过来。

  附近适合扎营的地方,就那么一两处地方。

  找到敌军营地位置,大军直接结阵压过去,北虏一样会头疼。

  捣毁敌军营地,烧了他们的战略物资,敌军自己就会撤退。

  何况他们只是骑兵少,又不是完全没有骑兵。

  为了护卫皇帝,营中还有三千骑兵,关键时刻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你……”

  正欲骂人,话到嘴边罗文博又咽了回去。

  论起用兵打仗,他这纸上谈兵的兵部尚书,真心不是这帮勋贵的对手。

  在别人擅长的专业领域,同人家进行辩论,无疑是自取其辱。

  最关键的是他自己也在军中,万一拿出的应对方案错误,导致全军覆没,自己也得跟着完蛋。

  看一众文官的反应就知道,大家明显不想打这场逆风局。

  争夺主导权容易,难的是怎么赢得战争。

  加上党争的主力,大都留在了京中,文官几位阁老也没跟来。

  随军行动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相关衙门的,党争积极性并不高。

  毕竟,要争权夺利,也得到了位置上再说。

  职位相差太远,纵使夺权成功,也轮不到他们当家,犯不着拿一家老小的性命拼。

  “我们现在撤退,其他部队怎么办?”

  见局势不妙,永宁帝皱着眉头询问道。

  御驾亲征大败而归,光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没。

  直觉告诉他,勋贵系正在憋大招。

  如果就这么灰溜溜回京,他的权威将遭到严重冲击。

  “陛下,现在只能传令各部,先保存实力为上!”

  镇东侯沉声说道。

  现在战场折损的力量,都是勋贵系的嫡系部队。

  每一次战败,都让他们肉疼。

  可是没有办法,皇帝就不是带兵的料。

  能够主持大局的两位勋贵系大佬,一死一病重,根本无法理事。

  他们这些军中将领,军事素养是有的,但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

  何况自身的威望也不够,无法令下面的官兵信服。

  冒然上去接管指挥权,那就是对自己、对家族、对整个勋贵集团的不负责。

  正是大家都没有能力收拾烂摊子,永宁帝才能继续执掌大权。

  倘若有人能够善后,勋贵系恨不得现在立即出手,把皇帝给架空。

  大虞没有太上皇,不等于就没法拥有太上皇。

  提前拥立太子继位,也比放任永宁帝在上面瞎折腾强。

  “镇东侯说的简单,那可是数十万大军!”

  “一旦我们撤退,其他部队的军心士气必然遭受重创。

  想要全身而退,几乎是不可能的。

  大军在撤退途中,免不了损兵折将。

  若是死伤太重,如何给朝野上下交代?”

  得到皇帝的示意,徐忠恩硬着头皮开口道。

  上一次昌平之战,就引发了文武大乱斗。

  这次大战虞军的损失更加惨重,尤其是勋贵集团的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

  倘若后续战斗中,再损兵折将,就超过了承受极限。

  吃了这么大的亏,回到了京中,肯定要进行追责。

  以往有人背锅,这一次情况特殊,永宁帝想甩锅都难。

  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都知道,政治斗争中矛头一旦对准皇帝,那就要出大事。

  换成别的皇帝,或许还能施展政治手段,平息这场纷争。

  永宁帝的情况特殊,他虽然不是一名暴君,但是同百官的关系,相处的着实太过恶劣。

  人缘这么糟糕的皇帝,人类历史上都不多见。

  “徐公公,这可是诛心之言。

  话都说到这份上,老夫也无话可说。

  既然你们想留下,那就留下好了。

  反正除了撤退之外,老夫找不到其他解决困境的办法!”

  镇东侯当即回应道。

  放弃其他部队的锅,他可不敢背。

  虽然现在撤退是为了大局着想,但死掉儿子、兄弟、父亲的那帮人,肯定不会这么想。

  光勋贵系内部,他都摆不平。

  大家都是亲戚,阵亡将领家属到家中闹,那就永无宁日了。

  要么皇帝承担责任,直接下令撤军,要么就这么僵持着。

  后续局势进一步恶化,威胁到了江山社稷,损失最大的也是皇帝。

  皇帝若是能够不在乎江山社稷,他们这些做臣子的,又何必在乎呢!

  随着他的话音落地,当场玩起了神游天外。

  一众勋贵系将领,也跟着有样学样,纷纷做起了壁上观。

  武将们不开口,知道问题严重性的文官们,也选择沉默是金。

  按照谁提案,谁负责的原则。

  给出错误建议,后续实施导致损兵折将,那是要被追责的。

  偏偏眼下这种局面,无论采取哪种措施,都存在非常高的风险。

  大家都不开口,光几名宦官跟着附和,永宁帝也感受到了压力。

  如果有应对办法,他也不会向群臣问策。

  否决了武将给出的方案,结果连替补的方案都没有,搞得他无法下台。

  ……

  “好了,今天的议事,先就到这里。

  下来之后,大家要安抚好军心。

  待朕问过镇远侯的意见后,再决定是否撤退。”

  半晌功夫后,永宁帝缓缓说道。

  镇远侯正处于昏迷中,就算能够醒来,也无法替他善后。

  问策,就是在拖延时间。

  拖字决,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是保住颜面的最佳选择。

  “遵旨!”

  没有丝毫犹豫,群臣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这种尴尬的场合,不留也罢。

  多说多错,不说不错。

  万一被皇帝点名要方案,搞不好就会给自己的仕途埋雷。

  在推诿责任上,大虞官员都是专业选手。

  勇于任事的官员,基本上都倒在了仕途起点。

  想要身居高位,不光要自身能力强,还要学会“不粘锅”。

  ……

  高层尚未做出决策,军中已然流言四起。

  伤员们的哀嚎声,让军心士气跌到了谷底。

  见识到了北虏骑兵的厉害,什么建功立业,都成为了梦幻。

  无论是军中将领,还是下面的士卒,现在都不想打了。

  所有人都等待着撤退命令,恨不得立即回到京师。

  病床前。

  “大哥,营中流言四起,诸将虽然出面安抚人心,但收效甚微。

  按照这样的局面下去,怕是会出大事。”

  李来神色凝重的吐槽道。

  他们三兄弟是南边混过的,见识过什么是精锐。

  就昨夜那种战斗,如果同安南军团遇上,北虏骑兵能被打的怀疑人生。

  “夜袭敌营”,从来都是高风险的活,唯有攻其不备才有成功的可能。

  虞军虽然击退了敌军,但在战斗中也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营中出现混乱时,一窝蜂的跑去镇压,以至于忽视了营寨的防护。

  如果不是应对适当,敌军骑兵根本无法杀入营寨中。

  借助营寨之力防守,火铳就能让敌军骑兵损失惨重,而不是展开残酷的白刃战。

  “京中勋贵子弟多养尊处优,就连下面的士卒,也没有边地凶悍。

  京营的装备虽然不差,但在训练上比起各地边军,还是要差上一些。

  加上缺乏实战经验,能够打出这种成绩,已经算不错的。

  甭管怎么说,十万大军装备精良的大军,也不是外面那些北虏能够吃下的。

  昨夜伤亡惨重,主要是许多士卒来不及穿上甲胄,就匆忙拿起兵器上了战场。

  不然的话,战损比要好看的多。”

  李森想了想说道。

  不过眉宇间的愁容,还是暴露了他内心的彷徨。

  京中十二团营,有一个李家的营头。

  昨夜的战斗中,同样损失不小。

  “敌军是吃不下我们,可军中的人心惶惶,终归不是办法。

  敌军骑兵游弋在外,营中储存的粮草不多,长期对峙下去对我们不利。

  敌人既然敢孤军深入,那么附近的官军,大概率都被牵制住了。

  眼下的局势,要么挑选精锐主动出击,要赶紧撤离。

  朝中那帮尸位素餐的蠢货,偏偏还看不清局势,一个个都在期待奇迹发生。”

  李隆跟着吐槽道。

  不知道为何,离了一次京回来,再看朝中的一众官员,他总觉得不顺眼。

  尤其在处理问题的效率上,让他完全无法容忍。

  “人家不是看不清,恰恰相反,他们是看的太清。

  洞悉了官场规则,他们思考问题,首先想的是把自己从责任中摘出去。

  皇帝不想担责,大臣们也不想担责,效率自然不可能高。

  且先等着看,事情拖不下去了,朝廷自会做出抉择。”

  李森无奈的说道。

  他们这种小卒子,无力左右朝廷的决策。

  能够获得优待,只因为他们是镇远侯的儿子,而不是自身能力受到认可。

  “扶我起来……”

  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三兄弟瞬间大喜。

  急忙把李原从床上扶起,往后面垫上了枕头。

  “爹,您先休息,我这就叫郎中!”

  李来激动的说道。

  “不用了,我的身体自己知道,这次怕是好不了啦!”

  “刚才的话,我都听到了。

  告诉陛下,立即组织大军撤退,再晚就来不及啦……”

  李原用尽最后的力气说道。

  到了现在这一步,他能够为大虞朝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爹您放心,我们这就草拟奏折!”

  听到李森的回答,李原满意的闭上了双眼,瞬间没有了呼吸。

  “爹……”

  随着哭声响起,大虞朝又一根柱石倒下了。

  一场失败的御驾亲征,葬送了帝国的两根支柱,大虞的江山社稷再一次陷入风雨中。

  短暂的伤心之后,知道问题严重性的三人,立即按照李原的遗愿起草奏折。

  ……

  临时行宫。

  哭声伴随着遗奏一起抵达,永宁帝的眼角也湿润起来。

  先后丧失了军中的两根支柱,这场战争已经无法继续下去。

  声势浩大的御驾亲征,终归以失败告终。

  他的皇帝生涯,也将迎来最严峻的挑战。

  从今天开始,朝中再也没有辅政大臣,能对他指手画脚,可同样也没人能帮他遮风挡雨。

  往后的路,就只能靠自己走了。

  过往的各种矛盾,随着景李二人的离去,也烟消云散。

  “传旨,全军收拾行囊,两天后撤离此地!”

  下达了撤退命令,永宁帝仿佛身体被抽干,整个人都提不起力气。

  此时撤退,相当于向外界宣布——御驾亲征失败。

  对傲娇的永宁帝来说,这个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